内容详情
浩博娱乐-安全吗
作者:an888    发布于:2023-11-07 21:10   

  浩博娱乐-安全吗前一阵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在公众号“饶议科学”上点评批评华大基因的CEO尹烨。认为他在科普内容中夹带私货,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卖“假药”——益生菌。

  原来华大卖的益生菌,不但不是药品,甚至连保健品(保健食品)都不算,而是如假包换的食品。不但华大如此,德国拜耳,国内的同仁堂,华北制药,汤臣倍健卖的益生菌,绝大部分都是食品,不是固体饮料就是压片糖果,和益生菌的老祖宗,养乐多,算是一丘之貉。就连宣传自身的手法,都和养乐多一脉相承。

  在我国,能吃进肚子里,大致有三种东西。食品,药品和保健品。其中,保健品的全称是保健食品,是介于食品和药品中的一种特殊产品。这三种东西有着严格的区分,药品必须有药监局的批文,保健品得有“蓝帽子”,预包装食品也得有SC码。只有少数被认定为“药食同源”的中药材,可以在这三个品类当中游刃有余。而现在,益生菌产品也掌握了这一“传统文化”。

  先说药品,截至2022年9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了31个益生菌相关药品批文,其中不乏整肠生,丽珠肠乐,妈咪爱这样的知名产品。这些产品持证上岗,有着多年的临床应用,甚至还出过相关的专家共识(临床使用说明),必然不能是假药。

  再说保健品,在大众的认知里,益生菌似乎天生属于这个领域。美国FDA将益生菌归类为市场上的任何其他维生素(any other vitamin on the market)。属于膳食补充剂(美国保健品)的一种。而澳洲的TGA则将益生菌归为补充药品(澳洲保健品)管理。抖音爆火的Life-space和NC苏芙卫在TGA都是有身份的,只是在国内放下身段,甘于作为普通食品。而国内上百款的益生菌补充剂里,有保健品“蓝帽子”的屈指可数。

  究其原因,在于我国目前对于保健品的监管非常严格。2021年8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允许保健食品声称的保健功能目录非营养素补充剂(2022年版)》,将保健品原来可以声称27种功能砍成了24+1,用词上也更为委婉。以益生菌保健品为例,原来可以说自己改善肠胃功能、调节肠道菌群,现在只能不痛不痒的说“有助于调节肠道菌群”。[1]

  而以普通食品的身份在直播平台备案。平台才会允许各路主播在直播间里打擦边球。毕竟,保健品做不到的事,食品都可以做。你可以说山楂开胃,小米粥养胃,酸奶助消化,我益生菌自然也能。这就构成了一个魔幻三角形。

  回到最初的问题,普通食品又怎么会是假药呢?就如同你不会说可乐是假药一样。但如果有人说可乐能够治胃癌,把3块钱一瓶的可乐卖你300元。这瓶300元的可乐,又算不算假药?

  2021年,养乐多因宣传“益生菌在新冠病毒防治中有重要作用”被行政处罚。但1年多过去了,养乐多的徒子徒孙们在各大平台遍地开花。从腹泻到便秘,从减肥到增肌,从尿酸高到糖尿病,从抑郁症到女性健康,几乎就没有益生菌管不了的毛病。

  追溯益生菌的历史,就不能不提到“益生菌之父”,1908年的诺奖得主,俄国科学家伊利亚•梅契尼科夫。他通过对于保加利亚农民生活习惯的研究,将当地人长寿的原因归结为长期服用酸奶。而这种酸奶是由当地特有的乳酸菌种,保加利亚乳杆菌(Lactobacillus bulgaricus)发酵而成。

  梅契尼科夫指导生产的乳酸菌药片,来源:科技最前线年后,学者们发现口服保加利亚乳杆菌无法在肠道内存活,诺奖得主带的货也是“假药”。第一波益生菌狂热到此谢幕。这一波狂热,奠定了保加利亚酸奶畅销百年的“理论基础”。在这一点上,梅契尼科夫的贡献堪比嘉靖皇帝。

  然而“酸奶学派”的传人并不死心,他们开始寻找可以口服补充并能在肠道内存活的“好细菌”。1930年,代田稔博士在日本帝国大学医学部的微生物学研究室首次成功地分离出来自人体肠道的乳酸杆菌,经过数代选育后,得到了可以稳定耐受胃酸环境的

  。1935年,他开始贩卖含有“代田菌”的饮料,而这款饮料,正是大名鼎鼎的养乐多

  “益生菌”一词首次出现于 1974 年。直到200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将

  而益生菌的下游应用场景可谓百花齐放,甚至还能用于动物饲料和植物肥料,但大头(90%)还是由我们人类买单。

  最大的部分就是各种乳制品和休闲零食,这一部分的比例超过80%。而剩下的,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各种各样的益生菌膳食补充剂。

  既然益生菌产业已经得到了国际组织的认可,并且在世界各地都在蓬勃发展,那此次的假药风波又因何而起呢?

  “你是不是一吃生冷就肠胃不好?你是不是喝水都会胖?这一切都是因为肠道菌群失调导致的。”

  益生菌营销第一式,引起焦虑。不管是便秘,口臭,肥胖,失眠,一切都可以归纳为肠道菌群出了问题。学谚有云,

  肠道菌群作为当今医学科研的最前沿,即使强如饶毅教授也要承认,未来的前途不可限量。

  而自己家生产的益生菌,都有着各种各样的专利证书,有的说是国内研发,更符合中国人的肠道,也有的国外原装进口,专业生产益生菌十几年。每一包含量从100亿到1200亿CFU(菌落形成单位)。只要你坚持服用三个月(最近有直播间开始说6个月了),就能够胖的变瘦,瘦的变壮,改善你的各种“小毛病”。

  在这当中,整个逻辑链条存在明显的漏洞。肠道菌群对于人体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尹博士常说,100斤的人体内有4斤是肠道菌群,所以每个人都不是单独个体,而是“人菌共生的生态系统”。

  益生菌是活的,任何的益生菌产品,无论一袋是100亿CFU还是1000亿CFU。这都是生产时候的添加量。而从生产环节开始,这些活菌就在不停的损耗。最新发布的

  《益生菌食品活菌率分级规范》规定,“益生菌食品在标签标示的条件下贮存了三分之一

  大于等于50%,属于1级标准。”换句线亿CFU,到你吃下去的时候,能有200亿就算是一流水平了,如果再配合热水送服,估计能达到十不存一的水平。

  当然,只要不进行非常严格的灭活,进入体内的益生菌还是能达到1000万CFU的

  不过真正困难的还在于胃酸和胆汁的考验,这两样东西一酸一碱,足以让绝大部分细菌全菌覆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益生菌厂商采用了包埋技术,将益生菌包裹在微型的胶囊里。在体外模拟测试环节,这些技术可以让益生菌的存活率提升到96%-99%。但这个数据缺乏人体试验的支持,毕竟医学界主流的肠道菌群治疗方式,仍在采用粪便移植(FMT)。

  当益生菌到达肠道的时候,真正的考验才开始。我们肠道中的细菌种类在500-1000种,而数量在10万亿量级。区区几百亿CFU的益生菌进入肠道,立马就是一场歼灭战。对此,益生菌的支持者提出了“四个时期”理论,认为配合益生元,给益生菌创造有利的生态环境,和体内的“好菌菌”里应外合。只需要坚持服用三个月,这些益生菌最终能在肠道中站稳脚跟(定殖)。

  对于这个理论,2018年《Cell》给出了一项人体试验的结果。试验显示,益生菌有效与否,实际上是因人而异。益生菌可以在一些人的胃肠道中成功定殖,这是“持留者(persisters)”,而另一些“抵抗者(resisters)”的胃肠道则会将摄入的微生物群驱逐出去,无论你是“好菌菌”还是“坏菌菌”。

  同时,服用益生菌来抵抗抗生素带来的影响,其实会延缓正常肠道细菌和肠道基因表达恢复到原初状态。[5]

  在华大商城的首页,就有肠道菌群检测的商品售卖,而这份报告的内容当中,就包含有益生菌益生元推荐。而在基因检测项目的下方,正是华大自营的优美达益生菌。

  对此,基因检测的业内人士认为,肠道菌群检测是行业内的一个常规项目,后续给予用药建议也是很正常的。但是推荐一些“普通食品”,感觉不太妥当。

  “更关键的是,以华大自身的测序能力,完全可以设计一个临床试验,来证明自身产品的效果。两个实验对照组,都做肠道菌群测序,一组吃益生菌,一组吃安慰剂。三个月之后,再做一次测序,应该就有结果了,还可以发论文。”

  在饶毅教授7月30日发出的最新文章中,提出“国家药监局批准”“拿出药监局批号、拿出严格试验的线]但是,在假药风波过后,各家药企依然在直播间里疯狂叫卖益生菌产品,用着各种“新世代中文”,暗示着益生菌的各类功效。

  以华大举例,不仅仅有生物学博士尹烨带货的“优美达”,在关联公司华大农业(碧桂园控股)旗下,还有一款同门产品“华优益”。两者都号称使用了华大自研的菌株,更懂中国人的肠道健康。

  但华大的营销一定更懂中国人。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华大在2011年提出了“肠型”的概念,中国人的肠型当然和欧美不同。所以,要想抓住中国人的肠胃,先得找到中国人的益生菌。

  虽然优美达的产品上,只标明了菌种名称而没有标出具体的菌株的编号,但在“华优益”的直播间里,我们可以找到相关菌种的菌株号和专利名称。通过查询,这些专利的确是出自华大基因。

  而市面上大多数在售的益生菌产品,菌株的专利都是掌握在代工厂或者原料供应商手中的。从全球来看,益生菌的菌株原料供应商主要有美国杜邦和丹麦科汉森, 而国内也有科拓生物,一然生物这样的代工厂,可以提供全包式的代工服务。

  比如抖音上爆火的瘦子菌B420,其实是美国杜邦的主力菌株,相关临床研究也大都是杜邦赞助的。反而是拜耳的达益喜,菌株反而来自于无锡江南大学的菌株库。

  而在各个直播间卖货的品牌商,不过是把代工厂生产出来的成品,价格翻了10倍再卖给消费者而已。如此暴利,连代工厂都看不下去了。某代工厂自己的直播间,天天说卖固体饮料的丧良心。毕竟代工厂的毛利率只有60%,而品牌方可能直接就是90%的暴利。这样的生意,谁不想分一杯羹。

  甚至有些品牌方,已经连益生菌都懒得加,直接开卖益生元。所谓的益生元,不过是菊粉,低聚半乳糖等人体不易吸收但益生菌喜欢吃的碳水化合物。放在别的食品中,就是人人喊打

  ,不过换了个名字,就能卖到上百元。这种行为,只能说是赤裸裸的收割“智商税”。

  2022年7月15日,华大智造(MGI)及其关联公司宣布,与全球基因测序龙头因美纳(Illumina)达成和解,根据协议条款,双方将不再对加州北部地区法院和特拉华州地区法院的诉讼判决结果提出异议。基于此,因美纳将向华大智造子公司CG支付3.25亿美元的净赔偿费。

  打赢了官司,科创板上市,华大智造算是风头正盛。而作为同门师兄的华大基因,却在忙着直播带货。对于华大基因来说,卖益生菌做利润并不可耻,可耻的是卖无效的益生菌食品收智商税。